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文/徐健 摄影/彭建生、布琼、程斌、徐健、董磊
本文来自《中国摄影》2020年8期专题“动物显影”。在文章中,我们呈现了五位中国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 彭建生、布琼、程斌、徐健、董磊在中国境内拍摄的野生动物影像。这些摄影师经常以专业、规范的方法对一定区域的生态资源进行档案式的拍摄。与普通动物摄影爱好者那种以审美为目的的休闲式摄影有很大不同,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以保护生态作为拍摄目标。他们的工作让深藏于无人之境的野生动物得以显影,从而使公众心中的生态保护理念从抽象的口号落到影像的现实之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动物摄影爱好者受到他们的影响,有些甚至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近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也遭到惊人地破坏,全社会对保护生态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也是在这20年,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在中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同时中国也涌现出许多自然摄影比赛和展览,以及一些专业的自然影像机构和组织,比如:野性中国、鸟网、影像生物调查所、西南山地、自然视觉、自然影像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等等。目前职业或半职业状态的野生动物摄影师粗略估计约有百人的规模。
高黎贡岭牛,独龙江,2013,彭建生
我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编辑。那时,我发现我们的读者对国外动物的了解远远地超过对中国本土动物的了解,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又挺可悲的现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跨度很大,有丰富的地貌环境和气侯类型,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中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居北半球第一位,但是普通公众几乎说不出几种中国动物的名字。还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有一次我到一个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采访,希望了解一下当地的动物资源,保护区领导拿出一本厚厚的书,指着上面的一行表格说:“这些就是我们保护区的动物”,那些表格上的数据有的甚至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可见,连最著名的保护区都缺少可视化的影像来展示他们的野生动物。一方面是公众对自然非常不了解,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的处境非常危急。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下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近40年来减少超过一半!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生活在长江里的白暨豚和野生华南虎的灭绝就是例证。著名的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讲过一句话:“有了解,才会关心;有关心,才会行动;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如果我们的公众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动物,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关心、保护它们呢?而影像可以让大家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进而产生关注和行动力;影像可以在科研、保护、公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正是我自己下决心从事野生动物影像工作的动力和初心。我想这也是自然和野生动物摄影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一。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到过很多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去拍摄野生动物,亲眼目睹很多终生难忘的自然美景,也看到很多野生动物生活的窘境。比如渤海湾的斑海豹,它们曾经数量众多,但由于过度的海洋捕捞和食物匮乏,它们的数量已大为减少;比如大紫胸鹦鹉,它们是全世界分布纬度最北、生活海拔最高的鹦鹉,在云南梅里雪山,我拍摄到约1500只大紫胸鹦鹉的大群,但这比历史记载已经减少很多。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经常会有两种服务对象:一种是媒体,一种是科研保护机构。为媒体工作时是审美和报道取向,拍摄成果主要用于传播和出版;在为科研保护机构工作时,通常是在科学调查活动中负责记录和采集野生生物影像,具有审美和科学取证的双重属性。数码照片上可以记录GPS坐标,可以用于统计生物的分布范围;照片也可以记录生物的数量,比如从一张照片里面精确数出有多少只藏羚羊,甚至还能进行性别和年龄的统计等。我和伙伴们在拍摄工作中还有过一些很有价值的科学记录或发现,比如我们拍摄过一种生活在洞穴里的罕见青蛙:务川臭蛙,在拍摄中发现了这种青蛙新的分布地。藏族摄影师彭建生在云南纳帕海发现了白颈鹳的中国新纪录(中国境内未记录过的);来自四川成都的董磊在西藏发现了亚洲胡狼的中国新纪录。我们有时候甚至会发现新的物种,比如来自北京的计云在云南怒江的拍摄中,发现了十多个昆虫新物种;来自深圳的李成在西藏墨脱的拍摄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白颊猕猴。人类历史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不断引领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是思想的先行者,文化艺术应该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我们居住的地球,历史上从未养活过这么多人口(目前已超过77亿),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张,人类需要找到更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和野生动物摄影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文化引领作用?我认为,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近些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自然生态摄影师和爱好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中国自然摄影师屡屡在国际一流的自然摄影比赛中获奖,中国的自然摄影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乱相和不足,比如:有违生态道德的摆拍、诱拍现象层出不穷;喜欢扎堆一哄而上的拍摄,缺少独立观察和思考;喜欢出国拍摄,而对中国本土生物记录和挖掘不足;缺少有深度和力度的自然类专题摄影作品。养育我们人类的地球生态圈就像一面砖墙,每种生物都像一块砖,他们相互关联、竞争和依存构成一个完整和平衡的生态系统,这是千万年进化形成的。如果不爱惜这面墙,因为我们的破坏而让生物灭绝,就如同不停抽取墙上的砖,总有一天这面墙会倒下,而人类不过是这砖墙里的一块。自然和野生生物摄影,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必将为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发挥重要作用。野生动物摄影师,藏名洛桑都丹,香格里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野生动物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珠海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野生动物摄影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自然纪录片导演及制作人。野生动物摄影师,任职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摄影》2020年8期专题篇目
动物显影
动物显影 文/ 王江
我们为什么需要野生动物影像 文/徐健 摄影/彭建生、布琼、程斌、徐健、董磊
濒危 摄影并文/蒂姆·弗拉克
驯服 摄影/艾米·斯特恩 文/米格
移居者 摄影/阿纳伊斯·洛佩兹 文/王若然
海鸥符咒 摄影并文/卢卡斯·菲尔兹曼 翻译/王江
交错 摄影/库尔特·卡维泽 文/王江
没有长不大的猪 摄影并文/冯立
附体 摄影并文/严怿波
非主流叙事中的自然故事 摄影/赵仁辉 采访并文/米格
动物园 摄影并文/董福临
寻找无双 摄影并文/周裕隆
以梦为马 摄影/阿鲁斯 文/陈方
让生命被真正看见 文/郑萍萍
食垃圾者,马塔莫拉斯镇,2005,艾米·斯特恩
(点击封面图可进入微店购买本期杂志)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